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伟大的变革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胡宗宪悲惨结局之谜

作者: 唐延军 文章来源: 点击数: 11526 更新时间:2016/5/11 11:06:16

胡宗宪悲惨结局之谜 

 

 

绩溪龙川村,美丽的登源河畔,座落着气势雄伟的胡氏宗祠,这是胡宗宪位居江浙总督后重新扩建装修的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又称“木雕艺术博物馆”。祠堂的后进摆放着一块巨大的匾额,是清朝吏部尚书张廷玉奉乾隆皇帝的旨意,撰文叙述胡宗宪抗倭的主要贡献而非与严嵩同流合污的“功德”。水街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奕世尚书石牌坊,也是为彰显胡宗宪的千秋功绩,激励后人而立,高大巍峨,威风凛凛,引无数游人感慨赞叹,令世代龙川人无比自豪。

胡宗宪〔1512—1565〕,字汝贞,号梅林,明嘉靖十七年进士,十九年授山东益都令,廿六年任余姚知县,次年擢升湖广道监察御史,廿八年任宣府、大同巡按监察御史,三十四年〔1555〕任右佥都御史、代任浙江巡抚,次年提为总督,总制南直隶、浙、闽等处军务,抗倭灭寇,“安定东南”,以战功屡获殊荣,官至太子太保、南京兵部尚书,并加少保。

从上述履历看出,胡宗宪在仕途上官运亨通,十五个年头就从一个县令升迁到省级大员,不可否认,职务的高升同他本人的聪明才智和突出的政绩分不开的。明史记载:“擢御史,巡按宣、大。诏徙大同左卫军于阳和、独石,卒聚而哗。宗宪单骑慰谕,许勿徙,乃定。”徽学专家卞利著的《胡宗宪评传》记载:青壮年时期,“在益都,治旱蝗,督赋课,平盗贼,治宗室,平冤狱,政绩卓著。”巡按宣、大期间,“勘宣府、大同二镇官兵追击鞑靼之功,被奖银十五两及綵缎一表里。”步入中年后,卓越才能被朝廷赏识,43岁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,至他52岁解官归里,一直在东南沿海负责追剿倭寇,那时正值明朝倭患愈演愈烈,《明史》胡宗宪列传中以巨大篇幅记叙了他的抗倭功绩,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亮点:抗倭显奇才。

正当胡宗宪步入人生最辉煌的时期,恶运降临了。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七日,因党严嵩案殃及胡宗宪,被逮入狱,八十天后又被嘉靖开释。嘉靖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再次逮捕至京师,十天后辩解无望,十一月三日,《明史》录:“宗宪竟瘐死。”

胡宗宪究竟是如何“瘐死”的?至今也是个谜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注解:瘐死,“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。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。”卞利在评传里称“愤而引刃自瘐于狱中。”纪红建的《明朝抗倭二百年》讲,“胡宗宪最终病死在狱中。”王丰明著的《正说明朝十六臣》记述,胡宗宪是“自杀身亡”。这些说明,胡宗宪确实是死在监狱。他一生耿耿忠心于大明王朝,到头来却换得一个阶下囚,并且是二度收监,对自已的境遇是非常气愤,非常绝望,徒唤奈何,只有以死抗爭“冤死狱中”,悲剧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惜。

 

 

纵观胡宗宪一生,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实事,尤其是东南抗倭,诱杀王直,擒杀徐海,堪成绝唱,历史学家评价是功大于过。胡宗宪的性格乃意志型,豪爽有大志,目标明确,意志坚毅,赤胆忠心。电视连续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,正面塑造了胡宗宪,使我们立体地鲜活地了解了这个人物,高大、魁梧、英俊,言谈举止老成持重、睿智。应当说,胡宗宪毕生为了江山社稷,忠君报国,忍辱负重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胡宗宪属谋略型统帅。政治上精通权谋,小心谨慎;军事上稳扎稳打,眼光独到;是个卓越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伴随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倭患,嘉靖年间达到了极其猖獗的程度。胡宗宪根据倭寇入侵和明军的实际情况,提出了“攻谋为上,角力为下”的战略思想,由一味采取武力剿杀转而实行剿抚并举的方略,组建了戚家军,网罗了一批文臣〔徐渭、郑若曾等〕武将〔俞大猷、卢镗等〕,最能表现其才干最有影响的两件名垂青史的事情,就是他用反间计成功地与倭寇两大首领王直、徐海斗智斗勇,以较小的代价,消灭了倭寇的最大力量,至此抗倭斗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,浙江倭患暂告平息。

王丰明在《正说明朝十六臣》中介绍,“胡宗宪聪明好学,对于兵法谋略之类的书尤其用心,唯独在科举功名上没有兴趣,这让他的父母大为伤心。后在其父苦苦规劝下,胡宗宪才有所收敛,专心科举。”作家当年明月在长篇历史小说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中称,胡宗宪“天赋不高”。嘉靖十四年,胡宗宪二十四岁,首次赴北京参加会试,不第。到了嘉靖十七年,他已二十七岁,再次赴京会试,金榜题名中了进士。两次参加会试,不用说这与胡宗宪小时候喜欢习武耽误学习不无关系,但给他今后带兵打仗立下很好的基础,人们称之为“儒将”。

胡宗宪实心做事,到头来两次被逮入狱,均受党严嵩案牵累。嘉靖三十三年,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,官不大权不小,代行天子巡察一个省的官吏,这是从政的关键一步,正逢倭患骤然加剧,工部右侍郎赵文华〔严嵩义子〕被朝廷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,浙江总督张经、巡抚李天宠不听他的瞎指挥,被其陷害而丧命。胡宗宪为了能干事干成事,依附了赵文华,从而与严嵩及其子严世蕃搭上线,此后一帆风顺屡屡升迁。

历史学家孟森著《明史讲义》指出,“明代之弊,无过于信用宦官……其次为锦衣卫〔特务机构〕镇抚司狱。”又指出,“明之衰,衰于正、嘉以后,至万历朝则加甚焉。”毛泽东认为:明之亡,亡于嘉靖。实际上嘉靖以“昏君”著名,二十年不上朝,奉行“无为而治”。史学家张显清为卞利《胡宗宪评传》《序》言:“在中国封建时代,御侮有功反遭迫害是经常出现的怪现象。在明代,抗御蒙古的兵部尚书于谦、总督曾铣,抗御倭寇的巡抚朱纨、总督张经,抗御后金的督帅袁崇煥,都是战绩辉煌反遭不白之冤,或斩首弃市,或饮恨自尽。”在嘉靖统治的昏暗时期,正如作家当年明月所讲的那样:“文臣武将基本上都是贪官,除了海瑞。”就说这位被称之为“海青天”的海瑞,也不是完美之人。海瑞侄女婿梁云龙著的《海忠介公行状》道,海瑞先后娶有“三妻两妾”。海外史学家黄仁宇所著《万历十五年》,也引述这个史实。还有一个说法,“瑞已耄,而妻方艾。”海瑞已过七十岁了,白发老翁,年老体衰,还纳年青漂亮的小妾,为什么?就想得一小儿,延续香火传宗接代。说来道去,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万恶之源。

嘉靖皇帝执政四十五年,严嵩就任首辅十五年,是嘉靖后半期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的主要影响者。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,“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。”嘉靖又不上朝,也不可能实行“民主集中制”,只听信宦官、内阁首辅的建言,而后颁布圣旨。胡宗宪若是不依附赵文华,结局只有两个:一是辞官退隐故里,二是继续做官,步李天宠张经后尘,官是升不了,可能还要送了性命,报效国家,为老百姓办实事也只是一句空话。

 

 

胡宗宪的“瘐死”也是嘉靖时期两大政治势力残酷斗爭的悲惨结果。严嵩倒台后,次辅徐阶升首辅位置,他是坚定的倒严派。胡宗宪两次被言官弹劾,都是徐阶直接操纵的,系肃清严党派系,毫不留情,况且他还执掌东南沿海军务大权,手握重兵,不可能放过。虽然后期胡宗宪有意疏远严嵩,保持距离,“性喜宾客”,人们仍然把他划线到严嵩一党中去,因为你的表功,你的重用,都是严嵩推荐的成果。

糟糕的是,胡宗宪回归龙川故里后,不甘寂寞,《明史》记载:“以万寿节献秘术十四。帝大悦,将复用矣。会御史汪汝正籍罗龙文家,上宗宪手书,乃被劾时自拟旨授龙文以达世蕃者,遂逮下狱。”嘉靖想重新启用胡宗宪,必然同徐阶相议,他也不好硬顶,此时却正好抓着宗宪胆大妄为冒犯天庭的证据,毫不费力踩上一只脚,永世不让翻身。

假设胡宗宪回归故里,心态平静,从此不问政事,也不去献什么秘术,安享晚年,也就不会“瘐死”。因为你无官一身轻,没有政治企图,对徐阶集团再不会构成威胁,加上嘉靖对他印象很好,第一次被逮入狱还说“宗宪非嵩党”,“释令闲住”,应该能逃过一劫。

胡宗宪还有一个失误,是错误地“谋略”了形势,认为只要讨得皇帝一人喜欢就行,皇帝开金口谁敢不听,理是这么个理,但是不可否认“机缘巧合”,朝中无人帮你说话,而且你还有错误的把柄散落于昔日政治盟友家中,什么时候“烂”出来不得而知,想要复出的确要冒很大风险。卞利在评传中指出,“事实上,在胡宗宪返归故里之时,徐阶就已密令徽州知府何东序及谢廷杰等辈,严密监视胡宗宪的言行,‘饲其动静’。”实际上,徐阶集团就等着你有“动静”,或者抓住什么把柄,从而置你于死地。这时候最好的策略,“无所作为”就是最大的作为,“熬”是最好的办法,挺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就能顺利躲过一场政治风波,当然今后〔即使改朝换代〕对复出做官也不要再抱有幻想。

政治斗爭残酷无情,你死我活,遇上个昏君皇上一会儿翻手为云,一会儿复手为雨,也是非常可能的。古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,换句话说即一朝臣子一朝官吏。封建社会不是根据才学和能力举荐人的,除非你碰上了危难情况,官运才会青睐于你。正常情况下,你跟错了人站错了队,政治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。胡宗宪对嘉靖皇帝抱有幻想,寄于自已的忠心报国,寄于自已的多次贡献“祥瑞”〔白鹿、白龟、五色芝等〕,曾赢得皇上大为开心,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一切希望。

 

 

关于胡宗宪自杀,徽州还有一个传说。胡宗宪回归龙川故里后,为防再次被逮入狱,或者早日得知消息家人好及时准备,安排家丁沿北路、南路放哨,一有不测就发出信号。北路沿丁岭住县城方向,主要是探知京城有无圣旨,南路沿湖里住徽州府方向。信号是一把红伞,如有异常即把红伞张开。一天,那北路放哨的家丁见太阳快下山了,认定今天没有情况发生,心中高兴把大红伞往肩上一扛,往回奔走,忽然间一阵狂风吹来,伞“哗”得被吹开,一路哨卡望见信号,急忙往下传报,府中得知消息,胡宗宪仰天长叹一声,随手将一块金子吞入腹中,抢救不及亡命家中。徽州知府获得消息后,急忙拟了奏章报往朝廷,称胡宗宪已畏罪白杀,为肃清余党,即刻查抄胡府。

当然历史事实是胡宗宪亡命京狱。卞利在《胡宗宪评传》写道:“胡宗宪死后,在他的家乡,徽州知府何东序指使爪牙,大肆对胡宗宪之家产进行抄没,并极其残忍地‘逮其家人过堂辱之’。更为凄惨的是,当胡宗宪之子胡松奇奉宗宪灵柩至宁国道中时,突闻家难,被迫弃柩而遁,‘不敢归葬’。直到次年八月,胡宗宪的灵柩仍尚‘屏路隅茅屋下’。”

胡宗宪含冤而死七年之后,也即隆庆六年〔1572〕,明王朝对他进行了初步平反。《明史》载:“万历初,复官,谥襄懋。”万历十七年〔1589〕,在胡宗宪含冤而死25年之后,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全面平反和彻底的昭雪。这年十月一日,明神宗亲颁《祭文》和《谥文》各一道,对胡宗宪冤案进行平反,并于十五日亲遣徽州府知府董石前往绩溪县谕祭〔卞利《胡宗宪评传》〕。

关于胡宗宪的“瘐死”、“病死”说疑点较多,监狱只呆了短短十天,期间还写了数千字的《辨诬疏》,愤怒地留下了“宝剑埋冤狱,忠魂绕白云”的千古绝句,同时作了所谓的《走狗歌》以痛斥奸佞小人的诬陷〔卞利《胡宗宪评传》〕。这些说明,胡宗宪当时头脑清醒,身体较为健康(即使有什么慢性病,也不会一下子猝死),没有什么急症发生。再者“饥寒死”说也不靠边,胡宗宪这样的大官,皇上又没有最终定罪,入狱后家人、幕僚、朋友是会打点、照应的,饿死冻死是不大可能的,因此也只有“自杀”一说比较准确。

假设胡宗宪在狱中不自杀,历史就是另外一种写法了。因为人只要活着,就是最大的胜利,最大的成功。政敌顾及皇帝“怜之”,不可能再大肆攻击污蔑,落井下石,对胡宗宪的评价就不会魚龙混杂,是非混淆,也会客观公正,实事求是,说到底人在狱中而一切问题只是“待定”,这样他的家人家产不可能遭到“残忍辱之”和查抄。

根据历史事实分析,这种假设是靠得住的。胡宗宪第二次被逮入狱的时候,嘉靖皇帝身体已经不行了,第二年十二月驾崩。“嘉靖帝死后第二天,海瑞就被释放出狱,官复原职”〔毛佩琦、刘利平《明朝顶级文臣》〕。奏告胡宗宪的御史汪汝正,被胡宗宪反告接受赃物。“帝终怜之〔指宗宪〕,並下汝正狱。宗宪竟瘐死,汝正得释”〔《明史》〕。事实表明,胡宗宪性格刚烈,在狱中“熬”不住了,觉得极端委屈和悲愤,活在世间已无意义,毅然结束了自已的生命。

历史没有“如果”,一代抗倭英雄就这样悲壮地走完了他的一生。胡宗宪死后,浙江各地的老百姓建起不少公祠祭奠和纪念他。

胡宗宪含冤而死,是政治斗爭的结果,也是时代的悲剧。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”历史上,为国为民“实心用事”的人物,世世代代,人们都不会忘记的。
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